IP限制系统数据加载中...

国际金融危机重创国境商都 边贸城市绥芬河大转型

发布日期:2010-07-15 09:50:17 点击:145

  从一个单纯依靠对俄贸易、封闭落后的边陲小镇一跃成为沿边开放的重要口岸城市,进入全国百强县市行列,再到经济转型逐步实现,绥芬河迎来了一个由过去依赖边贸优惠政策支持转向特殊功能区支撑的新边贸时代。

  一向低迷的中俄贸易再次升温。

  素有“国境商都”之称的绥芬河,随着外贸回升的热浪,也成功实现了经济转型。

  据牡丹江市委常委、绥芬河市委书记鄂忠齐介绍,国际金融危机以来,绥芬河市以大项目建设为突破口,推进对俄合作适应性战略调整,如今,经济发展出现喜人的V形反转。2010年上半年,全市GDP实现39亿元,同比增长11%左右;1-5月,外贸进出口总额24.89亿美元,同比增长83.6%,口岸过客实现28万人次,同比增长23.8%;

  绥芬河市市长付延成告诉记者,到目前为止,绥芬河地方财政收入超过4.4亿元,为今年地方财政收入达到8.7亿元的目标,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一个在国际金融危机中受到重创的城市,通过自身调整,实现了完美转身。

  危机重创国境商都

  作为中俄边境最重要的口岸之一,绥芬河于上世纪初伴随远东铁路的修建而诞生,并作为这条铁路进入中国的第一站,已发展成为4000多公里中俄边境线上著名的百年口岸。至2008年底,边境贸易额占黑龙江省的2/3,占全中国约7%。

  据了解,绥芬河毗邻俄罗斯滨海边疆区,该区在俄罗斯远东地区市场最活跃,资源丰富,具有天然优良港口群,也是俄罗斯重点开发地区。更重要的是,绥芬河处于东北亚经济区的核心部位,踞于东北亚两条最活跃的经济发展带的交叉点,并以此为基础构成了3个不断扩展的扇面式开放格局:我国东北和俄罗斯远东地区、环日本海沿岸国家和地区、整个亚太地区。完备的口岸基础设施,使绥芬河已经形成了每年1000万吨的进出口过货能力和200万人次的出入境旅客运输能力。

  随着中俄贸易的不断进展,绥芬河担负着国内汽车、机电产品和服装鞋帽出口俄罗斯的重要任务,同时将俄罗斯木材、铁矿砂等原料产品转运到国内,仅进口木材每年就达800多万立方米。国内货物跨境运输及国际集装箱联动业务已试运行,随着中俄两国开放和合作的提档升级,绥芬河的物流枢纽地位将更加突出。

  从上个世纪九十年代初期,绥芬河从昔日的边境小村成为中俄边贸商人的集聚地。

  然而从2008年11月开始,国际金融危机和中国国内对边境小额贸易税费政策的调整,让绥芬河的经济发展一度陷入低迷。数据显示,2009年上半年,绥芬河对外贸易额同比下降26.8%,财政收入下滑67.4%。

  绥芬河的外贸低迷正显示了中俄贸易的降温过程:2009年前5月中俄贸易同比下降39%,出现10年以来的首次负增长。数据显示,2009年1至5月,中俄贸易额为135亿美元。其中,中国自俄罗斯进口74.3亿美元,同比下降29.3%;对俄罗斯出口60.6亿美元,同比下降48%。金融危机被认为是导致贸易下滑的直接原因。

  金融危机给中俄经济带来了不小的冲击和影响,双方合作难度有所加大,但所幸中俄两国经济界人士都一直认为,这只是短暂的、

  局部的现象。

  随着中国政府采取了一系列扶持措施,大力推进中国东北地区等老工业基地改造和振兴,俄政府也加大远东和西伯利亚地区的开发力度,这些措施为两国创造了重要的合作机遇。

  危机之下,绥芬河也提出了抢抓“后危机时代”机遇,深化产业结构调整,推动产业升级,上大项目的战略,从2009年下半年开始,转型慢慢开始。

  走出单一过境中心的阴影

  鄂忠齐认为,绥芬河市是典型的以外向型经济为主的口岸城市,受“双因素”影响,外经贸发展减速,旅游市场不振,工业企业经营困难。但是由于国家继续采取强有力的措施推动经济平稳较快发展,因此国内外市场好转,订单增多、需求增强,尤其是黑龙江加快“八大经济区”建设进程,推进对俄合作适应性战略调整,牡丹江全力打造沿边开放先导区,这都为经济恢复性增长创造了条件。

  借势而上,成为绥芬河的转型契机。

  随着绥芬河成为国家提升沿边开放的战略支点,在沿边地区和对俄合作中区位优势明显,因此,与俄罗斯合作基础更加坚实,国家、省先后赋予绥芬河市东北振兴重点建设口岸、批准设立综合保税区等,则可以让绥芬河市在沿边开放、东北老工业基地振兴和对俄合作中发挥更大作用,而中俄“东北振兴和远东开发”两大战略互动对接为绥芬河带来难得机遇。

  正是利用中俄两国积极创造条件,全力推进东北地区与俄罗斯远东及东西伯利亚地区《合作规划纲要》项目实施的机会,绥芬河市提出要利用2012年APEC会议在俄罗斯海参崴召开的机会,利用俄罗斯政府将加快实施《符拉迪沃斯托克市亚太地区国际合作中心发展子规划》,总投资达56亿美元,工程建设、劳务承包和房地产开发成为对俄合作新的增长点的契机,为绥芬河市扩大对外开放和加强对俄合作开辟广阔空间。

  2010年以来,绥芬河市委、市政府又确定打好绥芬河综合保税区、五花山水库、机场、铁路公路建设和加快城市化步伐“五大硬仗”。

  半年刚过,捷报频传。

  目前,绥芬河建设中的大项目达40个,新开工大项目25个,在这些大项目的拉动下,全市固定资产投资完成6亿元,比去年同期增长138.6%。

  一个几乎全部依赖外贸的城市,通过项目建设,开始了既有外贸又有内需的经济结构转型过程。

  产业升级才是转型根本

  经济转型要“做好服务文章,推进产业转型升级”的思路得到了理清。

  据介绍,由商务部国际电子信息中心和绥芬河市政府共同搭建的中俄电子商务平台,可谓绥芬河创新之举。从去年2月开始建设,到12月4日过货,筹备9个月的中俄电子商务平台,顺利实现了第一笔交易。目前可提供中、俄、英3种语言交易,已经有2000多家中外企业注册加盟,服务对象占黑龙江省对俄贸易企业总数的25%以上。

  同时,绥芬河市在扶强扶壮贸易企业上下工夫,支持企业用好用足融资、转移支付等优惠政策,鼓励自主研发和收购一批具有核心竞争力的品牌产品,形成一批名牌产品和名牌企业,扩大在俄罗斯市场的影响力,带动物流、人流、资金流的增长。

  转型不能离开已有优势,绥芬河市强化了口岸功能支撑,充分释放了口岸运能。从今年外贸趋势看,原木、板材、化肥、铁矿砂、纸浆等主力品种稳中有升,重油、煤炭进口有突破,实现了规模化、常态化。对于加工业,市里提出支持龙头企业开展技术创新,研发出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商标和专利产品,提高产品的附加值和品牌效应,推动木材加工业向高、精、尖方向发展。

  作为边境城市,绥芬河提出了挖掘文化内涵,引领边境特色旅游的政策。年初以来,这个市不断整合优势资源,拉长产业链,挖掘文化内涵,打造精品线路,取得了显著成效。今年前5个月,接待旅游进出境人数达12.6万人次,同比增长8.6%;旅游外汇收入2211万美元,增长10.2%。

  综合保税区成经济增长发动机

  4月21日,国务院正式批准设立绥芬河综合保税区。在经济危机的寒意仍未散去的时候,百年口岸迎来了崭新的发展机遇。绥芬河综合保税区从2009年4月21日被国务院批准设立,到现在封关验收,绥芬河市市长付延成认为,这是创造了“绥芬河速度”。有了这块“政策洼地”,绥芬河市财源滚滚,指日可待。

  据介绍,绥芬河综合保税区是国务院批准设立的第六个综合保税区,也是黑龙江省以及东北地区唯一的沿边陆路综合保税区。专家预测,综合保税区建成后,每年将提高绥芬河口岸的国际贸易额20亿美元,增长率为30%左右。并且,通过开放型经济特别是进出口加工业的集聚,进而带动口岸型产业和相关服务业的发展,从而带动区域经济增长。按照今年绥芬河口岸对外贸易量增长对腹地经济增长的贡献度计算,综合保税区建成后每年将可提升全省GDP2%-5%,带动东北地区经济增长50亿美元。

  绥芬河综合保税区规划控制面积1.8平方公里,东起沿河路西端转盘,南至301国道,西至自来水公司加压泵房,北至绥滨铁路。

  从一个单纯依靠对俄贸易、一个封闭落后的边陲小镇一跃成为沿边开放的重要口岸城市,进入全国百强县市行列,并在去年被确定为改革开放30年中国特色发展之路18个典型地区之一。再到经济转型逐步实现,绥芬河迎来了一个由过去依赖边贸优惠政策支持转向特殊功能区支撑新的边贸新时代。

(责任编辑:王惠绵)

本文关键字:外贸知识
本文来源: